民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老百姓不担心财富所不多,而是担心分配均不均衡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大锅饭年代,整体
民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
老百姓不担心财富所不多,而是担心分配均不均衡。
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大锅饭年代,整体的生活水平比较低,不过当时的社会问题很少,治安也很好,甚至能达到路不拾遗的程度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整体的财富分配比较均衡,简单来讲就是“你穷我也穷”,相互之间没有攀比。
但这种财富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,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没有推动作用。在市场经济时期,全国财富开始了重新分配,国内的贫富差距也在短短的二十年内被无限的拉大。
那么贫富差距是如何被拉大的呢,主要有几个重要的时期。
第一个时期就是恢复高考,1977—1979年录取人数接近百万。此时的高考不再讲究出身,无论你是贫农、中农还是富农,无论你年龄大小,都可以参加高考。很多人借助这个赛道成功逆袭,社会地位和财富值实现了第一波跃迁。
第二个时期是由农转商,这个时期的农村发展站在了分水岭,一部分村民联合起来放弃原有的耕种,开始朝着商业方向探索,最终缔造了一个个商业传奇。其中著名的华西村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。这个阶段让村庄集体财富再次拉开距离。
这个时期也产生了一些灰色地带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“倒爷”,当时市场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,一些人在计划内用低价获取了大量的生产要素,然后高价在市场上抛售,最终获得了暴利。这种行为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财富欲望。
第三个时期是下海经商潮,1992年南巡讲话后,一些嗅觉比较敏锐的体制内人员和知识分子开始下海经商,诞生了一批商业巨头。我们熟知的王石、冯仑、王健林、柳传志等企业家就是那时候诞生的。
第四个时期是WTO红利期,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,带来了资源巨潮,国内的商品可以出口到国外赚取巨额财富,国外的商品和生产资料也可以输入到国内通过层层加码来积累财富。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加工厂老板,尤其是沿海一带迅速致富,财富差距整体被拉开。
第五个时期是房地产造富,当时房地产准入门槛低,而且可以无限加杠杆,只要拿到一块地就可以撬动整个产业链。在房价几番疯涨下,一部分人实现了财富的巨额积累。
第六个时期属于互联网浪潮国内的互联网从2000年就开始兴起,但真正的开始爆发还是从十年以前,当时国内互联网巨头林立。互联网因其特殊的属性可以一夜暴富,不用经历传统行业的漫长积累,造就了无数财富传奇。
经过了这六轮的发展之后,国内的财富分配从之前的大锅饭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差异化,而且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,人们很难打破这种财富分配格局。
观察这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,每当有新事物、新模式出现的时候,大众们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怀疑,认为这是为他们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。等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赚钱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。
不过此时已经为时已晚,他们再想加入这个赛道的时候才会发现,准入门槛越来越高、政策越来越严厉、竞争越来越大、利润越来越少,最终又步入到之前赚血汗钱的模式。
错过财富机会的人们总会抱怨命运不公,总希望有人端着金饭碗呈上美味佳肴送到自己跟前,然后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这一切。
未来挖掘财富的机会越来越难,在行业高度分化以及信息极其透明的时期,依靠传统的信息差、拼搏的汗水来抹平财富差距无异于天方夜谭。
要改命就得先改思想,否则就会在贫穷的结界里不断轮回,增加的只有年龄,而不是财富。
TAG:冯仑,赛道,巨额,巨头